查看原文
其他

寺院养老,温暖中前行

医疗养老就关注→ 常青藤会客室 2023-03-08

写在前面:微信版本又更新,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,小编们表示好心碎。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,具体操作很简单,只要三步:①点击本文左上角“亚太养老产业力量联盟”——②右上角“. . .”——③选择置顶(安卓)或星标(苹果)。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。

招生介绍详见:康养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——北京大学康养产业领军人才研修班

点击 阅读原文,立刻报名


近年来,我国部分地区悄然兴起了以佛教寺院为依托的养老形式:由寺院出资成立专门的养老机构,为老人提供全天候的生活照料、精神抚慰等养老服务,称为“寺院养老”。

为孤寡老人提供安身之所,或是让老人在寺院寻得精神慰藉,在不断的探索中,这一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。


吉祥寺


为老人筑“巢”

在福建沙县镇头村村北红山半山腰处,显密吉祥寺被山林重重包围着。这座藏于深山中的小寺院,被称为“中国首家免费寺院养老院”。自1999年创办至今,有近300位老人在这里得到赡养。

今年82岁的大慈是首批入住的老人之一。早年腿疾落下病根,她出行要靠拐杖。这根拐杖每天陪她从宿舍到斋堂往返两次,五十多米的路,要走上十分钟。尽管如此,她也从来不麻烦别人——也许和从前相比,这些困难算不上什么。

35岁那年,大慈的丈夫刚去世,抚养三个孩子的重任落在她一人身上。家庭最艰苦的时候,她回忆,“一家一户地去求点米回来吃。”终于盼到子女长大,她却一个人住进了吉祥寺。“不是他们不养我,是他们有心无力。”说罢,她低头捻动手里的佛珠。

吉祥寺所在地为沙县。提起沙县,许多人会想起“沙县小吃”。上世纪90年代,个体经济快速发展,大量的沙县人外出谋生,成本不高的小吃店成了他们在外营生的首选。

凭着精准的市场定位,沙县小吃的品牌迅速确立起来,并扩张至全国各地。沙县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目前有近6万沙县人在外经营沙县小吃,约占全县劳动力60%和全县总人口23%。

这些人中也包括大慈的三个孩子。“来吉祥寺的老人,很多都是像大慈这样因为家人外出开小吃店没人照顾。”吉祥寺养老院现任院长邓海燕说。

子女长年离家务工,大慈成了“空巢”老人,这在农村乃至全国并不罕见。国务院公布的《“十三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》中提出,预计到2020年,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.18亿人左右。

有人曾提出将大慈送去市里养老院,她一再拒绝。在她看来,除了高昂的护理费用,更重要的是,被送到养老院后子女会被人冠上“不孝”的名号,自己也会被人指指点点。

邓海燕表示,沙县有劳动力的老人一开始也都不愿意来吉祥寺养老院。然而,大慈最后还是动摇了。村子里不断传出有老人死在家里几天后才被发现的消息。同为独居的她开始感到深深的恐惧,“以后我怎么办呢?”

吉祥寺养老院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希望。本身有佛教信仰的她,吉祥寺的免费性质也消除了她的顾虑。当子女提出将她送到这里养老时,她一改往常地答应了。

如今,大慈搬进了新院舍,房间里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和阳台,还有衣橱、桌椅等家具,屋内宽敞明亮。“像我们这样的老人,在活着的时候能住到那么好的房子,不容易。”作为这里的“前辈”,她时常开导新入住的老人,帮助他们适应这里的生活。

虽是寺院养老院,但吉祥寺不设信仰门槛。他们制定了接受老人的四类标准:一是孤寡老人;二是被遗弃的失能、失智老人;三是“五保”老人;四是有佛教信仰的老人。目前,吉祥寺长住老人有87个,虽然床位紧张,但只要符合条件,邓海燕都会尽量让老人们住进来。她表示,会一直坚持免费收住老人。


南山讲寺昌乐住持


“没有老人是没有用的”

和吉祥寺有所区别,南山讲寺致力于发挥寺院养老院“精神养老”方面的优势,让老人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幸福感。

“我可以说,在精神养老这一方面,南山讲寺做的比社会上很多养老院要好。”昌乐曾走访全国各地的养老院,研究寺院养老院和社会养老院的区别。

他将社会养老院的模式比作“索取模式”。他认为,老人家花钱住进养老院,会有消费者的心态,觉得应该得到最好的服务,所以他们不停地索取,也会不停抱怨,最后不快乐。

“现在全国养老项目很多,条件也越来越好,但这不解决老人的真正问题。他们被当成没用的人,一旦住进去,就在等死。这只会让他们对生活失去希望。我想解决老人的精神问题。首先就是让每个入住的老人都参与到寺院的生活中来。”昌乐说。他将这种模式称为“感恩模式”。

住在4楼的张莲香,今年已经83岁,依然每天主动在厨房干着最脏最累的活。每天凌晨3点半,中午11点,下午4点,她都会戴上那顶已经被烟熏得通黑的帽子,系上干皱的围裙,再挂上那串表面已褪去光泽的佛珠,搬来小凳子坐在厨房灶台后准备烧火。

很多人劝她换个轻松点的工作。前两年因为身体情况不佳,她也休息过一段时间,身体恢复后又很快坐到灶台前。

“别的人不像我那么有经验,烧一顿饭多费很多柴,我看着心里难受。”她皱起眉头。

这时,她站起身走向厨房蒸饭处,指着蒸箱上贴着一张醒目的红色贴纸,上面写着:“为了照顾常住老居士,请给最下面一板米饭多加水。”她说,寺院还特地为老人们准备了一个专用的斋堂,送去里面的菜会炖得更软一些,如有身体不适者,还会把饭菜送到他们的宿舍。

“寺院对我们好,所以我们要感恩。”张莲香说。像她一样的老人,南山讲寺还有很多。客堂、菜园、大殿,都有老人忙活的身影。身子硬朗的老人,会主动承担些重活。身体稍差的也不愿闲着,时常弓着腰,拄着拐杖,摆弄着寺院里的一草一木。

“他们努力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。”昌乐时常感慨,“在这里,没有老人是没有用的。”

此心安处是吾乡

养老的目的是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,不止包含物质层面的满足,也包含着精神层面的慰藉。昌乐表示,寺院清幽的环境本身就很适合老年人生活。此外,寺院养老与临终关怀相结合,注重临终前的心理慰藉,帮助老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,具有传统养老模式尚不具备的优势。

今年87岁的胡立华,住进南山讲寺一年后,就把家里的房子卖了。卖房的钱分给膝下4个子女,她就再没有回去过。“房子再大也只是四面墙壁,在南山讲寺我可以找到广阔的天地。”如今已满头白发的她,言语间依然难掩豪气。

写诗,抄经,每日于庭院散步,与花草谈心,这就是她所说的“天地”。

她拉开抽屉,里面堆放着厚厚的一沓手写的诗。成为一名诗人是她从小的梦想。

“我这一辈子,不是在赚钱,就是在顾家。谁能想到现在寺院里写诗。”说罢,她抽出其中一首诗,小心翼翼地铺平,清了清嗓子念道:

“愁是乌云苦是雨,人跟自然本一体。静心去解其中意,悲苦凄凉可处理。”

她的诗多是感慨自然与人生的关系。昌乐师父曾这样评价她:“刚来的时候谈的都是愁苦,现在谈的都是对愁苦的释然。”

当天是2018年12月8日,大雪时节次日,杭州城也迎来了初雪。南山讲寺内外建筑都裹上了薄薄的一层雪。天气温度骤降,胡立华没有外出,一直望着窗外的雪景。她的窗恰好对着陵园的方向。

“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寺院在陵园里真好,你看每个人的墓志铭或墓碑都不一样,但结果都是一样的。”胡立华说。“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叫‘此心安处是吾乡’,这里就是我最后的故乡。”

“往生”是佛教用语,用来代指人的离世。在寺院往生,是很多入住老人的共同心愿。雪还在下着,对“胡立华们”来说,寺院成为他们最温暖的地方。


记者 | 付玉梅

排版 | 沈玉薇


为了感谢您对“佛教安养院”系列文章

阅读、关注、转发

只要你在文章底部留言并给留言点赞

只要您有9个❤,获得以下奖品

注意是您的留言被点赞

不是给文章点赞哦!

最后五组,送完即止

相关阅读:(点击阅读)


END

版权声明:我们注重分享,文章、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有异议,请告知小编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
公众号合作,交流,咨询

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

 18016247306

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:

lexstone

记得复制暗号:

北大研修班
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

右上角“分享”也是鼓励↑↑↑

右下方“在看”就是赞赏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